美国封杀华为,四十年后,日本的经历在重演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司库财经(ID:skcj88);作者:张宁
“中国制造2025一旦成功,美国在世界上的技术垄断地位就不复存在了”,2017年9月,美国前首席战略顾问师班农在日本发表演讲。班农的演讲是个人意见,同时也代表美国的国家意志。
2019年,美国将华为及其附属的70多家子公司纳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2020年,美国制裁全面升级。
用国家意志全力打压一家公司,封杀一个国家的科技企业,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同样的情况发生在30年前的日本。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科技企业经历崛起、被美国封杀、再到衰落,司库财经希望通过回顾美国对日本企业的封杀史,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01 日本反超,美国封杀,日立厂长被FBI逮捕了
“你们被捕了!”,1982年6月22日,在旧金山的一座办公楼内,FBI用手铐逮捕了日立制作和三菱电机的6名日本雇员,其中就包括日立公司神奈川工厂厂长中泽喜三郎博士。
日立、三菱随后被起诉: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制造商IBM的基本软件和硬件的最新技术并偷运至美国境外。
这场商业诉讼案被美国媒体称为“新珍珠港事件”,日本企业利用商业间谍,盗取前沿的半导体技术情报,使其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中泽喜三郎的被捕,在日美两国引起轩然大波,而这也仅仅是美日高科技企业交锋的一个缩影。
时间拨回到8年前,为了赶超美国集成电路技术,日本政府批准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随后产通省整合日本半导体人才,重点扶持日立、富士通、三菱、NEC、东芝五家企业。
“大家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改变日本芯片基础技术落后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孤军奋战的困局。”
与如今的华为一样,当时日本科技企业疯了一样,为了研发存储芯片,整栋楼全天灯火通明,一楼研发16KB容量,二楼研发64KB,三楼研发256KB。
5家日本企业互相分享专利和技术,同时借助政府在贷款和税收上的扶持,日本科技企业迅速壮大。计划执行四年后,日本企业获取了上千件专利,技术上与英特尔、IBM等美国企业不存在技术代差,甚至领先一步。
例如,美国刚刚研制出256K DRAM内存,富士通、日立的同类产品已经批量上市,而仅NEC九州工厂,改款内存月产量就高达300万块;惠普招标DRAM内存供应商时,美国最好的DRAM公司的不良率,比日本最差的公司整整高出6倍,而价格比美国企业低10%。
质量好,价格低,在日本科技公司的攻势面前,美国科技企业节节败退。1986年,日本占据53%的市场份额,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
02 英特尔关厂、镁光裁员,美国科技企业被逼到死路
据统计,1970年,全球半导体TOP10中,没有一家日本企业上榜,而到1990年,全球TOP10中,日本企业占据6席,TOP20中,占据12席。
20年间,从零到N,日本已经站在全球科技行业的最前沿。
“在1980年代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的不是美国, 而是日本。在纺织、钢铁、造船、家电、汽车和半导体等制造领域, 美国完全输给了日本”,日本媒体欢欣鼓舞。
日本企业在半导体狂飙突进,在日本质量和价格双重碾压下,美国科技公司徘徊在生死边缘。
1985年面临财政危机,裁员1400人,占到员工总数的50%;英特尔连续6个季度亏损,亏损额达到2.6亿美元,英特尔被迫关闭7座工厂;ADM净利润下降幅度高达66%,摩托罗拉直接退出DRAM储存芯片业务。
美国科技企业集体受挫,英特尔、IBM等50多家美国半导体企业甚至秘密结成技术共享同盟,共享技术专利,对抗富士通、日立、东芝门的进攻。
美国科技霸主的地位在二战后第一次被动摇,而真正引起美国政府担忧的则是日本企业对美国科技公司的收购。
相关数据显示,1989年,日本对美国投资额高达320亿美元,其中包括半导体在内的科技制造业占比约为25%。
国内科技企业败退、日本企业虎视眈眈,美国政府试图出台政策,扶持英特尔等科技巨头的同时,利用政策封杀富士通等日本竞争对手。
而1986年富士通向仙童半导体公司发出收购邀约,则成为美国政府封杀日本科技企业的直接导火索。
仙童是美国科技行业的开山鼻祖,此时的仙童,不但为五角大楼提供军用电脑芯片,它更是美国半导体行业的象征。
据了解,当时硅谷一半的半导体公司是仙童的直接或间接后裔,从仙童出来的员工先后创立了英特尔、阿内尔卡、AMD等巨头。
随后,美国政府对日本半导体厂商发起反倾销的诉讼,逼迫日本政府进行半导体谈判,1986年9月,双方达成《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协议中规定:富士通必须放弃收购仙童;对美国芯片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保证5年内国外公司获得日本20%市场份额。
而在次年4月,美国加大对日本科技企业的打压,不但要求富士通、三菱等日本企业公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的一千多项专利,而且里根以“日本向第三国家倾销”“美国半导体份额没有在日本市场扩大”为由,再次向日本的电脑和彩电等“高科技”产品征收100%的高关税。
在政策打压的同时,美国通过政府订单,扶持英特尔的企业发展,1994年,政府资助的半导体电子设备研发资金占比达到13%,而在8年前,该数值只有7%。
美国政府的政策封杀,打压日立、三菱等半导体企业,曾经独霸天下的日本半导体企业迅速衰落,日本半导体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从1990年的49%下降到2007年的7%,而在全球半导体TOP10中,日本企业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
日本半导体企业,用二十年崛起,在美国政府的围剿下,有用不到二十年时间衰落,但真正令日本半导体衰落的并不是美国政策封杀,而是日本企业战略选择的失误。
03 患病基础研发不足,日本企业惨遭失败
2019年6月,早稻田大学商务金融研究中心顾问野口悠纪雄发表文章,《日本半导体产业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章指出,日本半导体衰落的原因在于自身技术实力不足,日本企业无法赶上PC机的风口。
在进入90年代后,半导体行业的风向标从IBM等大型机,逐渐转移到PC机,英特尔、AIM、德州仪器、高通等企业相继开发基于PC和电话为主的半导体技术,而日本却因为基础研发力不够,没能向CPU生产。
DRAM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对基础科学要求不高,因此日本凭借低价、规模和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达到了全球市场第一。
而CPU则要求更高的工艺、更高端的材料,基础科学的缺乏,导致日本在九十年代迟迟无法生产大尺寸晶硅。
除了硬件本身,CPU更重要的是集成其中的软件部分。而被日本企业逼得放弃DRAM、转型做CPU的英特尔,则与微软形成联盟,直接将日本厂商排除在外。
基础科学和配套设施的缺乏,在PC机爆发的时代,富士通、日立等日本企业即便看到了时代的拐点,也只是无能为力。
从日本半导体企业衰落中,我们能够看到,封杀日本科技企业发展的,不是美国的政策打压,更核心的原因是日本企业基础科学的薄弱和配套设施的缺乏。
而日本半导体的衰落,也给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带来提醒,美国的政策打压只能阻碍前进的速度,基础科学的能力才决定企业的未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