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行业企业抱团取暖成常态,美团和滴滴会合并吗?

大嘉购整理编辑:

根据媒体爆料,美团和滴滴正在商洽合并的事宜,对此朱啸虎公开表示美团和滴滴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而且未来将会如何是未知的,谁将来能做得更大、更强,谁来做主导都是无法确定的。美团和滴滴都是超巨型行业独角兽,它们的体量规模相差并不太大,就算是合并也会有很多利益牵扯其中,合并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

不过,可以看出来的是当前的滴滴和美团都在遭遇着瓶颈,美团想要在新业务上做更多的文章,而滴滴则是一直想要提升盈利能力,而且现在的资本市场已经变得更加地冷静和保守,想要从他们那里在进行融资难度也越来越大。美团和滴滴都是十分烧钱的平台,如果不能保证平台有足够的资金,很难在之后的运作中获得主动权。那么,美团和滴滴有合并的可能吗?它们之间又有哪些合并的障碍?

抱团取暖成行业“传统”?

其实在最近的几年里,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国内刮起了一股创业风潮,而在这期间也涌现出了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但大多数的创业企业都需要不断进行融资,他们在前期要烧掉大量的金钱来拓展市场、累计用户,与其他平台来进行竞争。但是持续的烧钱就需要持续有资金进来,否则很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近日淘集集的破产就是因为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投资没能进来,钱不够花了才使得其瞬间倒塌。

而行业内抱团取暖的事情也是十分常见了,从此前的滴滴、快的,到后来的滴滴、优步,携程与去哪儿,合并之后不仅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和活力,不至于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外界因素而陷入被动的局面。而且行业企业报团取暖还能给资本带来更多的信心,也让这些平台企业在拉投资的时候更加有说服力。

为何在最近的几年里,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就是因为如今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大多是凭借互联网技术,先进行业务运作,然后再凭借市场优势将企业做大,最后才考虑盈利的问题。他们给资本看到的是未来的预期,而并非是现在的亏损。然而,这种良性预期能否达到就要看其运营情况和企业的发展进程,但大多数的资本前期对于互联网企业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何况他们中能做大的太少了,所以公司运营到后来, 表现不佳的话就只能在不得已之下通过行业合并的方式给资本一个更大更好的预期罢了。

当然,先亏损再盈利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只不过对于企业的要求很高,现阶段这种案例很少。但只要能做到上市,并有着不错的财报和业绩,资本就能赚不少,因此他们对于这种互联网投资总是乐此不疲。

美团和滴滴有可能合并吗?

此前,摩拜和ofo本来是无限接近合并的,可是因为一些利益问题而没能谈妥,之后多方投资人出局,摩拜和ofo都陷入了困境。不得已,摩拜最后卖身给了美团,而ofo现在也是出现了资金问题,早已风光不再。如果这种合并不能在最好的时间点达成的话,再经营下去就会有很多的未知情况发生,到时候再想着合并就会难上加难。

所以,如果美团和滴滴有了合并的打算,自然要谨慎对待,即便是合并失败也不能得罪资本方。不过,不同的是美团已经上市,它不缺钱;而滴滴当前还未上市,如果双方进行合并谈判,它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美团点评现在是一家专注于生活类服务的平台,它收购了摩拜,还推出了美团单车,虽然此前也有网约车服务,可是很难与滴滴进行竞争。一旦可以将滴滴拿下,就能将“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全部纳入体系内,真正地成为巨头级别的超级平台,实力将会再上一个档次。而滴滴虽然将顺风车业务重新上线了,可是这几年一直都处在亏损之中。本来如果去年能够上市的话,就能提前Uber一步,也能在资本市场有不错的表现,可是现在它的盈利能力备受质疑,想要再更进一步很难。所以,无论是美团还是滴滴,都有合并的需求。

合并背后的利益与争夺

滴滴是网约车第一平台,行业内绝对的巨头,同时在它背后还有很多的投资者。想要实现与美团的合并就要去平衡各方的利益,这是最困难的。此外,美团现在的市值约为750亿美元,而滴滴的估值则达到了400亿美元,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多变性,滴滴再不济也值350亿美元,美团要想拿下滴滴手里有没有足够的筹码呢?

程维创业多年,滴滴现在确实是很成功,起码也证明了他的管理与运营能力。如果滴滴与美团点评进行合并,那么合并后的管理权会在谁的手里?到底谁说了算?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谈判的。

笔者认为美团点评与滴滴虽然有合并的需求,可是二者之间牵涉其中的利益方错综复杂,想要推出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合并方案并不容易。所以,朱啸虎并没有否定它们合并的可能,但也没有说它们已经展开了合并相关事宜。在这背后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想要顺利达成合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扫描二维码